——文学院王向峰教授访谈录
王向峰教授,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195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同年到辽宁大学任教。王向峰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先后被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电影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
王向峰教授具有中西古今文化艺术的高深学养,多年潜心于文艺美学的教育与研究,在全国核心和重要报刊发表专业论文与评论5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60多部,文字总量超过千万字。主编大型专业工具书《文艺美学辞典》,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作为诗文作家王向峰教授还善有诗集8部,散文集7部。1992年获国家教委“优秀学术专著奖”、2004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2006年获“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2007年获辽宁省人民政府首届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1989年荣获辽宁省暨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一
从美学领悟的颇高建树,到文艺理论批评的不同凡响,再到散文和诗词创作的引人关注,王向峰教授的成功源于他60多年的博览群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如约采访王向峰教授时,我们就为满屋的藏书所震撼。书是这个家庭的充分存在,重重叠叠的书籍和成包堆放的书占据了整整四个厅室。书架上的书,从地板直达天花板,走廊过道也是书的存放地,连主人的卧室也被书占领了,除了厨房,书在这个家无处不在。到底有几千册藏书,王向峰教授并没有确切统计,但对这些书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不少内容都烂熟于心,至于哪本书存放在何处,他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的位置。
藏书是为了方便读书。王向峰教授每天用于读书和写作的时间经常是在16个小时以上。从青年时代到现在,他从来不睡午觉,即使现在已经到了八十高龄,他仍然不舍得午睡。他专注于国学经典,对于经、史、子、集,他普遍阅读,对于诗、书、易、礼、春秋,以至孔、孟、老、庄、荀、韩,前四史,历代文化名家的别集,以及全唐诗、宋诗钞,中国古典四部长篇小说,鲁迅以来的现代文学名家的作品,他都认真阅读,有的不知读了多少遍。对于欧美文学、文化、哲学的古今典籍,他也有广博的读取视野。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启蒙主义哲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欧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文论,以及几种宗教经典,他都有广泛了解。如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海涅、莫里哀、博马舍、巴尔扎克、狄更斯、哈代、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易卜生、德莱塞、马克吐温、奥尼尔、欧享利等名家的作品,更是爱不释手。他认为有些经典中的义理、启示、张力、辞章都是无限的。由于他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与文化的经典多有了解,自己又有诗文创作的经验,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由此便能从规律上把握了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他不论对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书法、美术、摄影等等门类的艺术作品,都能给予文质如何的评定。
对于如何读书,王向峰教授的体会颇多。他从几十年的读书与教书的经验中深切地认识到,认真读书,是每个人创造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可以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由此通向历史,走进现实,奉献人生,创造价值。单就阅读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对某一类书、某一个人的书,作为宝贵的经典存在对象,如不能全读,读其成为经典文本的选本,也是一条以“生而有涯”对待“知也无涯”的可行方式。在读书问题上,王向峰的总体思想是要人多读书,“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用读书来建造自己的生命。当读书成为生活习惯并上升为理性自觉时,就可以成为自由的活动,就会变成经苦而得的乐事。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二
1979年,王向峰教授看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单行本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新译本全文,还有老一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解释,他感受到这部著作的丰富内容与巨大张力,不仅在教学中引以为许多理论问题的基本依据,也萌发了从人学和美学上加以系统深入解读的愿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结合文学艺术的实践创造,王向峰教授从《手稿》有关命题入手,写下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先作为论文发表,积累了后来成书中的各个专章,写作过程经历了25年。“我写作《手稿》的美学解读,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过程,这期间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新的予盾出现了,文艺商品化,物质主义泛滥,人的异化形势非常严峻。马克思的《手稿》好似一面镜子,能清楚地照出现实中的不少问题,要实现今天中国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仍能以新的期待视野,从《手稿》的文本思想体系中看到革命理论的巨大张力,找到现实的思想支持力。”王向峰教授如是说。
25年成就了一部美学专著,也成就了王向峰教授的美学追求。2004年,这部著作荣获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一部文艺理论著作能获得鲁迅文学奖,这在我省还是首例,在全国也不多见。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颁奖词指出:“本书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思想,进行相当全面、系统的阐发,对几十年来关于《手稿》的多种观点作了厘清,明确反对源自西方且甚为流行的对《手稿》思想的歪曲,结合作者本人几十年从事文艺美学研究的心得,分十七章对《手稿》的理论内容展开较深入的讨论,既广泛吸取了中外学界的重要成果,也包含著者的独立见解。本书对《手稿》的进一步研究,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社会的发展,与现实生活,与我们普通个人是否有关系? 如果有,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到底能够解决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一方面,这部著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教育与艺术实践,推进社会主义审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比如,如何应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世界多种文化融合、社会大众文化勃兴? 如何准确清醒分析判断这种局面带来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如何防止重蹈西方发达国家那种经济富裕、精神空虚的覆辙? 如何进入既经济富裕又社会和谐的艺术化生存新境界? 对于这类理论与现实问题,《<手稿>的美学解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迪。
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在王向峰教授的多部专著中。比如,在《艺术的审美特性》一书中,王向峰教授坚持以马克思审美反映论的观点,从马克思的审美主体及对象化的分析中,探求美的本质,足见他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深刻理解,有针对性地回答了艺术的创造方式、形式美与艺术形式、艺术的永久魅力及美育作用、审美创造的方法、“要莎士比亚化”与不要“席勒式”等,这都是文艺界在当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
翻检王向峰教授的著作,我们发现,他治学的内容并不停留于中国古代和欧美的文化典籍上,而是特别善于由古及今、由外到内,在取向上充满了现时关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王向峰教授的鲜明特色。这一核心思想,不仅体现在他半个多世纪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上,也体现在他的大量的专业著作中。他的学术研究一向与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尤其突出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阐述和对当代文艺发展的关注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刊发后,王向峰在《文艺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具体阐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深刻意义。在接受采访时,王向峰教授向我们重申了他的思想。他说:“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认为文艺对社会历史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恩格斯在十九世纪面对无产阶为实现社会解放的斗争,对文艺着重从与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相反的关系上,提出了所要承担的使命,即反对‘歌颂胆怯的小市民鄙俗风气’,而要‘歌颂倔強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的意义上,把文艺工作者称之为‘文化的军队’。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文艺工作视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视‘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几次讲话中都反复地明确地强调人民性的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确保文艺的人民性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原则。”
王向峰教授谈到他的学习体会时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他突出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必须紧密地把握住这个方向,离开这个方向,就没有社会主义文艺。今天的作家必须关注现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原创的前提;要笃定志向,潜心创作,去除浮躁,精益求精。必须打掉一些作者身上的“才子自负”心理。
针对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不以为然的态度,王向峰教授在《理论的围城》著作中,从八个方面,系统而详细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从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到文艺与社会物质生产;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从文艺的倾向性表现方式到文艺的现实主义问题;从列宁的文艺党性原则到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王向峰对各个问题的阐述,既有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渊源的追溯,也有结合对现实的深刻分析。
参与现实问题的讨论,为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是一个学者的文化自觉,也是王向峰教授的学术追求。早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表时,王向峰教授就论述,在文艺创作实践中,影响文艺家“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还有一个被错误总结成的教训:即有些人认为的,承担了这种责任就会重蹈狭窄的为政治服务的老路,作品不会有长久的艺术生命。王向峰教授以理论分析表明,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总体上离不开政治。真正的教训是我们在一段时间里对政治的理解过于狭窄,过于功利,过于个人化,而忽略了文艺与社会历史及政治的复杂关系,即使单就政治本身而言也不仅仅是阶级斗争,还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放歌、弘扬文明的道德风尚、批判假恶丑等广泛的社会主义政治内容。
四
王向峰教授不仅是一位著名学者,也是一名以教书育人为事业的勤恳园丁,他的工作重心以培养人、发现人、提高人为行事原则。
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中,王向峰教授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过多门课程,听课的学生过万。很多学生都忘不了他的思想引领和学问传授。由他直接指导的硕士和博士有70多名。其中不少人现在都成了教授和博导。他以骄人的教学和科研成绩,屡次获得学校的奖励,并在2000年获得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
由于深厚的学养基础,又有诗文的创作实践经验,王向峰教授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再加上他对作品说真话的态度,很多作者和学人都愿意让他评论和鉴定自己的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他写评论和序言的书已接近百部,成为辽宁省写书序和书评最多的人。
王向峰教授曾获得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的立项支持,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组织辽宁大学和省内有关评论家,共同完成了全面展现抗日文艺战线丰功伟绩的《民族救亡的一道长城———抗日战争中文艺战线》一书。他还应《文艺报》特约撰写长文《抗日文艺战线的丰功伟绩》,作为专题讨论的收束文章。
王向峰教授以其在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的丰厚学术成果,200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直接评定为博士生导师,并被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院校聘为兼职教授,被中国文艺理论学会、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宁省作家协会等部门聘为顾问。
生活中的王向峰教授朴素、淡定、自然。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已成为校园佳话。出行总骑着一辆自行车,一套休闲装,一顶前进帽,手提一个布书包,这已经成了他出行的一种标志。有时,经常被后面的车喊停,车中会有某位颇有身份的弟子下车打招呼,让老师上车,并感叹,老师这么大年纪,怎么还骑自行车?有事情完全可以跟学生说一声……有位专门研究王向峰美学著作的学者说,作为美学家的王向峰,他的这种生活情调和治学态度,是否标志着一种美学品格?如果是,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学品格?也许答案就在王向峰教授特别崇奉的庄子的一句话中:“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文/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