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文学院2018—2022年代表性论文 |
序号 |
论文名称 |
第一作者 |
发表刊物名称 |
发表年月 |
1 |
马克思的“不平衡”理论要对艺术生产说什么 |
高楠(高凯征) |
文学评论 |
2019年1月 |
2 |
《后汉书·文苑传》的成立 |
苗壮 |
文学遗产 |
2018年3月 |
3 |
左翼革命文学语境中的托洛茨基 |
侯敏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20年9月 |
4 |
冯雪峰文论中的俄苏话语资源 |
侯敏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9年9月 |
5 |
民俗与生活世界的意义构造——论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向度 |
周福岩 |
民俗研究 |
2020年7月 |
6 |
叠加的影像——从宾头卢看玄奘在“西游”世界的变身 |
胡胜 |
文学遗产 |
2020年9月 |
7 |
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一项基于辽宁省非遗研究(2007-2020)的可视化探索 |
吉国秀 |
民俗研究 |
2021年11月 |
8 |
去百回本“中心化”:新时期《西游记》研究的新方向 |
胡胜 |
文学遗产 |
2022年7月 |
9 |
周扬、胡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争中的高尔基 |
侯敏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22年9月 |
10 |
中国左翼文学版图中的卢那察尔斯基 |
侯敏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21年9月 |
11 |
左翼革命文学语境中的托洛茨基 |
侯敏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20年9月 |
12 |
“自由人”论争中的普列汉诺夫 |
侯敏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8年9月 |
13 |
汉语被字句的形成机制 |
颜力涛 |
语文研究 |
2018年11月 |
14 |
《考证宋代文学家的轨迹》 |
李贵银 于景祥 |
光明日报 |
2019年6月 |
15 |
《补正史之缺 纠研究之谬》——《八旗文献集成》 的可贵之处 |
李贵银 于景祥 |
光明日报 |
2019年11月 |
16 |
阐释的被规定性与共识性 |
高楠(高凯征)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9年1月 |
17 |
细腻的女性视角,精巧的艺术阐释 ——读短篇小说《葱伴侣》 |
胡哲 |
光明日报 |
2019年1月 |
18 |
琵琶弦上说相思 |
邵凤丽 |
光明日报 |
2019年1月 |
19 |
晚清传教士报刊“科技辅教”现象的文化价值重估 |
周德波 |
国际新闻界 |
2019年2月 |
20 |
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可能路径之一——以“腾讯文学评论专区”为例 |
刘巍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9年3月 |
21 |
1980年代知青文学的意识形态三维特性 |
韩春虎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9年5月 |
22 |
考证宋代文学家的轨迹 |
李贵银 |
光明日报 |
2019年8月 |
23 |
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唐人与筝漫谈 |
邵凤丽 |
光明日报 |
2019年8月 |
24 |
立言的艺术:《一纸情深》的构思原点与传情路径 |
吴玉杰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9年9月 |
25 |
清初学人为骈文正名 |
于景祥 |
光明日报 |
2019年9月 |
26 |
传统批评姿态的回归 |
赵毓龙 |
光明日报 |
2020年1月 |
27 |
冬雪之美 |
邵凤丽 |
光明日报 |
2020年1月 |
28 |
中华文学版图中的“西游故事”演化 |
赵毓龙 |
民族文学研究 |
2020年5月 |
29 |
童年时看过的皮影戏 |
邵凤丽 |
光明日报 |
2020年7月 |
30 |
《西游记》在清代的文人重写与场上传播——以金兆燕《婴儿幻》传奇为例 |
赵毓龙 |
社会科学战线 |
2020年8月 |
31 |
古琴都有哪些大师级粉丝 |
邵凤丽 |
光明日报 |
2020年9月 |
32 |
操演理论的叙事话语维度再阐释 |
刘巍 |
文艺争鸣 |
2021年10月 |
33 |
山林的呼唤与生命的呈现-老藤“北障”的东北书写 |
吴玉杰 |
当代作家评论 |
2021年3月 |
34 |
《受生宝卷》与早期西游故事的建构 |
胡胜 |
民族文学研究 |
2022年5月 |
35 |
地方志与纪实性历史书写的一种可能——论杨春风长篇小说《辽河渡1931—1945》 |
吴玉杰 |
当代作家评论 |
2022年3月 |
36 |
新时代文学批评标准的话语实践 |
刘巍 |
当代作家评论 |
2022年5月 |
37 |
操演理论的叙事话语维度再阐释 |
刘巍 |
文艺争鸣 |
2021年10月 |
38 |
21世纪文学中的小镇青年“新人”形象 |
胡哲 |
当代作家评论 |
2022年9月 |
39 |
小人物的“扮演”书写——论张鲁镭短篇小说集《小日子》 |
向天一 |
当代作家评论 |
2022年9月 |
40 |
中国乡村的“密码”与“解码”——周鹏文学批评印象 |
胡哲 |
当代作家评论 |
2022年7月 |
41 |
阐释的被规定性与共识性 |
高楠(高凯征)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9年1月 |
42 |
新媒体与当代文学批评之新变 |
刘巍 |
文艺争鸣 |
2018年12月 |
43 |
石一枫小说中“理想人物”的社会生成与文学再现——以《借命而生》为例 |
胡哲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8年10月 |
44 |
论后百回本时代“西游故事”的场上传播——以清代“牛魔王家族故事”为例 |
赵毓龙、胡胜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18年11月 |
45 |
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34届年会综述 |
徐迎新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18年1月 |
46 |
论古代通俗文艺伦理叙事中角色的“道德困境”——以“江流儿”故事中的殷氏为例 |
赵毓龙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年5月 |
47 |
当代祭祖礼仪传统重建的内在生命力 |
邵凤丽 |
文化遗产 |
2018年7月 |
48 |
拆解或者还原:《北方化为乌有》的叙事策略 |
韩春燕 |
扬子江评论 |
2019年10月 |
49 |
小议“和合二仙”寒山、拾得与《西游记》的渊源 |
胡胜 |
南开学报(哲社科版) |
2019年1月 |
50 |
论文学批评的生产属性 |
高楠(高凯征) |
山东社会科学 |
2019年3月 |
51 |
《考工记》:王安忆坐实的上海生存 |
刘巍 |
小说评论 |
2019年3月 |
52 |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范式建构三题 |
高楠(高凯征) |
中国文学研究 |
2019年7月 |
53 |
新时期新疆文化对外省来疆作家的影响 |
谢中山 |
小说评论 |
2019年9月 |
54 |
文学批评的问题场域 |
高楠(高凯征) |
求索 |
2020年1月 |
55 |
论江淮神书对“西游”故事的地域化重述——以“江流儿”故事为例 |
赵毓龙 |
南开学报 |
2020年1月 |
56 |
称引:《西游记》经典化的通俗文学路径 |
赵毓龙 |
江西社会科学 |
2020年1月 |
57 |
论有限与无限的共时性——重思“阐释” |
高楠(高凯征) |
探索与争鸣 |
2020年2月 |
58 |
杨悌《洞天玄记·前序》所引《西游记》辨 |
胡胜 |
社会科学辑刊 |
2020年3月 |
59 |
锡伯族海尔堪大神的文化记忆建构 |
隋丽 |
文化遗产 |
2020年7月 |
60 |
脱域与赋权:公众号与文学批评之新变 |
刘巍 |
东南学术 |
2021年3月 |
61 |
“销释显性宝卷”:描述“前世本”“西游记”形象的关键参照系 |
赵毓龙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年5月 |
62 |
“对象的确定性”的整体性阐释 |
高楠(高凯征) |
学习与探索 |
2021年7月 |
63 |
应用性新媒体文学批评的提出及其标准设定 |
刘巍 |
云南社会科学 |
2021年7月 |
64 |
论晚晴小说聚焦物与刻板形象呈现——以“眼镜”为例 |
赵毓龙 |
齐鲁学刊 |
2022年1月 |
65 |
图像与科仪:《新见〈西游记〉故事画》论略 |
胡胜 |
文化遗产 |
2022年7月 |
66 |
在城市与乡土之间——“城乡文学”写作的新趋向 |
韩春燕 |
当代文坛 |
2022年8月 |
67 |
乡村小说中的“民俗”之变 |
韩春燕 |
学习与探索 |
2021年5月 |
68 |
汉代文字古今观念与今古文经学理论 |
李树军 |
学术界 |
2021年3月 |
69 |
辽宁城市文学的“在地性”与“在地者”——以“铁西三剑客”相关创作为例 |
胡哲 |
当代文坛 |
2020年11月 |
70 |
清代“西游戏”重构故事的独异性——以牛魔王家族故事为例 |
赵毓龙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8年11月 |
71 |
对中国百年文学理论两道褶痕的理论思考 |
高楠(高凯征) |
中国文学研究 |
2020年10月 |
72 |
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论与文学理论相关命题的思考 |
高楠(高凯征) |
中国文学研究 |
2021年10月 |
73 |
新媒体文艺批评之特质与渊源——以“贴吧批评”为例 |
刘巍 |
中国文艺评论 |
2020年12月 |
74 |
文学的传播场域 |
高楠(高凯征) |
中国文学批评 |
2021年1月 |
75 |
基于深度学习的广告创意设计教学实践——评《广告创意与设计:设计师必备广告策划手册》 |
李芳凝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2年1月 |
76 |
文学理论中国范式的运作与调节机制 |
高楠(高凯征) |
中国文学批评 |
2022年7月 |
77 |
中国传统色彩观念在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渗透——评《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 |
李芳凝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2年8月 |